当前位置: 搜狐体育直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科技创新

低空经济新赛道 川渝携手闯“天路”

发布时间:2025-11-11 14:36
发布时间:2025-11-11 14:36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从“造飞机”到“建生态”

从“重庆研发”到“成都创新”

两地企业、政府、专家共探

低空经济协同发展新路径

秋收后的梁平区双桂街道盐河村,村民正在忙着整地。忽然,一股浓烟从田间腾起——有村民在违规焚烧秸秆!

很快,一架巡检无人机飞抵出险地上空,一边盘旋摄像取证报险,一边向村民喊话:“请立即停止焚烧!”清晰的喊话声划破长空。现场画面则实时回传至几公里外的指挥中心。接到险情的指挥中心随即将情况发到辖区网格员手中,网格员迅速赶到现场予以处置。

不到30分钟,燃烧的秸秆被扑灭,网格员对违规村民进行了批评劝导,田野又恢复了安宁。这场快速处置险情的背后,是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横股份)无人值守系统在发挥作用。

300公里外的成都高新区,重庆测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测威科技)成都分公司,一款为无人机量身打造的miniSAR雷达刚刚研发成功,它能穿透黑夜与云雾,在应急搜救、农林监测中“明察秋毫”,成为西南民用低空市场里的明星产品。

江津区数字化城管中心正在指挥多架无人机从不同方向出发,对城区开展50条航线巡查。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从成都的研发实验室,到重庆的田间地头;从无人机整机制造,到核心雷达载荷突破——巴山蜀水之间,一条以低空经济为链接点的“成渝产业协同带”正加速隆起。

从“造飞机”到“建生态”:

成都公司在重庆的跃迁

纵横股份,这家成都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在重庆找到巨大应用场景。

2010年,它还是一家专注于飞控设备研发的小公司。2015年,他们研发出国内首款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纵横大鹏CW-20”,公司切入整机市场,2021年,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成为“工业无人机第一股”。

然而,公司发展的高潮并没有止步于资本市场。该公司随后又不断创新,推出应用场景广阔的“无人值守系统”:无人机可以一键启动、自动执行巡检,并在任务完成后自动返航、充电,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我们不再只是卖无人机,而是建生态、卖系统。”纵横股份常务副总经理李小燕道出了公司的战略核心。他们正致力于构建一个“低空全域智能体”,通过“无人值守系统+云平台+AI”的模式,实现空地协同与数据共享。“广泛应用于测绘、巡检、安防、物流等数十个行业。”

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龙兴通用机场内,重庆市民在进行低空飞行体验。(受访者供图)

这一产业生态的蓝图,与正在打造西部低空之城的重庆市梁平区不谋而合。

梁平区低空专班产业组负责人张博,谈起梁平低空优势如数家珍:拥有约6000平方公里空域和重庆基础条件最好的通航机场,系统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低空产业研究院、西部低空之城空域实验室、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等平台相继落地。

他告诉记者:“一个以大中型无人机整机制造为核心的低空装备制造和低空物流枢纽正加速集聚。”

今年3月,纵横股份落地梁平,双方共同打造西部地区低空数字经济解决方案新样板,构建“低空+城市治理”“低空+应急救援”“低空+巡检巡查”等多种应用场景,助力梁平织就韧性城市“空中防护网”。

7月,纵横股份在梁平注资成立的重庆纵横大鹏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业,重点打造工业无人机西南智造基地,形成覆盖“基础设施——智能装备——场景应用——数据服务”的全链条能力,让工业无人机从“能飞”真正迈向“会干活”。

秋日暖阳下,重庆纵横大鹏的P200无人机值守机库缓缓打开,一架银灰色的多旋翼无人机自主升空,在30多米的高空中稍作停留,便飞向更远的天际。

“未来,这里将起飞搜狐体育直播:‘梁平造’无人机。”张博抬眼望向天空,“纵横在梁平的目标是成为渝东北低空经济的领军者,为梁平区打造‘西部低空之城’贡献力量。”

“重庆研发+成都创新”:

测威科技的双城引擎

对于测威科技负责人彭刚而言,“双城生活”已是常态:时常上午11点,他还在江津区的车间巡查产线;下午3点,已现身成都分公司的会议室,与团队攻坚技术难点。

这家2019年落户江津区的企业,短短几年间,在反隐身测试与隐身维护支持等领域,接连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从最初的“科研小作坊”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

但企业的雄心远不止于此。2023年,测威科技瞄准成都丰富的创新资源与市场潜力,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分公司,启动了“重庆研发制造+成都市场与协同创新”的双中心战略。

“这一布局精准契合了成都的独特优势。”彭刚分析,成都不仅是西部航空航天产业的重镇,更坐拥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科研资源,天府国际临空经济区等平台载体完善,在低空飞行器研发、航空电子等领域基础雄厚。“事实也验证了我们的判断——在2025年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中,成都位列全国第三。”

武隆仙女山机场完成“自贡—武隆—张家界”跨省低空短途运输航线验证飞行。通讯员 代君君 摄

如今,成都分公司已成为测威科技吸引和凝聚高端人才的关键平台。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优秀人才汇聚于此,在短时间内成功攻克了无人机飞行抖动对成像的影响,研发出超宽带轻量化SAR雷达,重量仅1.3公斤。该产品还成功入选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

目前,测威科技在成都已与多家航空制造企业达成合作,将隐身测试技术与低空装备检测方案引入西南市场。同时,依托成都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的产业优势,企业持续推进“测试技术+智能算法”的融合创新,为低空经济装备提供更精准的性能评估手段。

“双城布局,很快显现出1+1>2的效应。”彭刚透露,从国内首台装备表面雷达吸波涂层现场测试仪器,到首套基于无人机平台的地/海面目标宽带散射特性测试系统,再到首套基于全向移动平台的全角度扫描测试方案等,测威科技在隐身测试新技术领域创下多项“国内首次”。今年,企业更荣获2025年重庆市“瞪羚企业”称号。

观众在智博会上观看长安汽车推出的飞行汽车表演。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研发协同、资源共享、市场联动——经过不断探索,测威科技逐步走出一条成渝互补共生之路:在研发端,重庆实验室专注硬件,成都团队攻坚软件算法,形成“软硬结合”的闭环创新;在资源端,两地高校科研平台与测试场地实现共享,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在市场端,重庆基地服务制造企业,成都分公司则辐射西南民用低空市场。

“双城协同的布局,正是我们快速成长的关键动力。”彭刚介绍,今年底在江津的新研发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后,2026年产值将不低于3亿元!

从“修路”到“织网”:

共筑低空经济走廊

纵横股份与测威科技的“双城记”,是川渝两地携手发展低空经济新赛道的生动注脚。在更广阔的层面,一场跨越行政边界的低空协作正全面展开。

川渝两地签署全国首个跨省(市)低空合作备忘录、西南地区首条低空目视线路首飞、首条低空物流航线贯通成都与重庆……一年来,包括成都、重庆“双核”在内,川渝20余座城市已加入川渝两地的“航路图”,“打飞的”成为川渝地区的新时尚。

梁平机场管理有限公司,大学生在参观无人机展览和听取低空经济发展前景情况介绍。特约摄影 刘辉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庆市低空飞行时长19万小时、同比增长109.2%,飞行115.7万架次、同比增长67.3%,发展势头迅猛。

“川渝协作开辟跨省低空航线,就像是在低空修‘高速公路’。”重庆市委军民融合办相关负责人形象地比喻。为低空飞行开“天路”,是让经济“飞起来”的基础保障。这些航线不仅完善了区域航线网络,更在空中构建起一条“成渝双城低空经济走廊”。

现在,这种协作正从开辟航线的“修路”阶段,迈向构建产业生态的“织网”阶段。两地携手建立并完善军民航主管部门指导、地方政府主导的跨省(市)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工作机制,破解跨省(市)空域资源使用难的“痛点”,更加科学地配置低空空域资源,让搜狐体育直播:飞行器能“飞起来”,开始向低空物流、低空文旅、低空制造、城市治理等领域拓展。

7月5日,巫山曲尺乡,无人机跨江运输巫山脆李。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今年7月,纵横股份探索的“低空+物流”,让巫山脆李飞越长江,过江运输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分钟。

梁平平伟实业则推出“芯片——模组——系统”全链条的低空经济解决方案,以扎实的芯片工艺,为成渝地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芯”动能。

……

蓝图变实景,两地正“双向奔赴”。四川支持有人机和无人机、军用和民用、国企和民企“一起上”,在医疗救护、物流运输、旅游观光、城市安防等领域,不断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而重庆以两江新区为核心,已基本打造出通用航空“整机+核心部件+配套制造+运营+服务+金融”的产业链条。

今年6月,重庆发布首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和能力清单:力争到2030年底,全市新建各类低空起降设施2500个以上,打造“30分钟应急响应圈”“空中医疗走廊”等全国典型示范场景。

李小燕说:“这份清单,为两地协同发展带来了机会。”彭刚则认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已成为川渝两地发展低空经济参与者的共识。

从单点突破到产业链的协同,再到区域生态的共建,川渝地区正在低空的新赛道上,携手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天路”。

对话

探索川渝低空经济的互补共生之路

川渝两地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中如何走出互补共生之路?重庆日报邀请到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院长邓晓霞、纵横股份常务副总经理李小燕、测威科技负责人彭刚、梁平区低空专班产业组负责人张博,就此话题进行了对话。

重庆日报:川渝两地都在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你们眼中两地各自有哪些核心优势?

彭刚:从测威科技的发展实践来看,两地优势鲜明且互补。重庆拥有雄厚的装备制造基础,以及两江新区、江津团结湖等成熟产业园区,在低空飞行器整机制造、大型测试场地建设和先进制造方面特色鲜明。四川则在无人机系统集成、航空电子软件产业方面领先,拥有天府国际临空经济区、成都智能信息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在研发创新、人才储备、市场辐射力方面优势明显,同时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先行,市场活力充沛。

李小燕:四川低空经济起步较早,产业链较为成熟,聚集了不少链主企业,空域改革走在前列。加上科教资源丰富,人才吸引力强,整体产业规模大,链条也较完整。

邓晓霞:重庆还有一个独特优势——“实战驱动”。山城地貌、超大城市的治理挑战,以及丰富的水域和森林资源,这些不仅仅是应用场景,更是技术优化和方案落地的“高端试验场”。

重庆日报:两地应如何发挥各自优势,真正实现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

李小燕:重庆非常适合开展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等立体应用。纵横股份的规模化能力,可以充分应用到重庆的地理测绘、巡查巡检、城市治理、农林作业等场景中。通过重庆的示范项目,带动川渝地区的制造和研发。

张博:在要素流动方面,两地需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协同,共同设立引导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关键技术研发和场景示范。人才方面,要推动资质互认、双向流动,实现高端人才的跨区域高效配置。

邓晓霞:川渝协同,要共同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生态圈,形成“梯度互补”,避免同质化。以成都为核心的四川,可以在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平台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发力;重庆则可利用制造业基础,聚焦核心零部件制造和整机规模化生产。同时,重庆丰富的应用场景可为成都的技术和产品提供“首用”机会,共同打磨出面向全国的解决方案。最终目标是让川渝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示范区,共同输出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