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监管的“住改仓”1005处、黄码4处、红码0处……11月20日,渝中区应急管理局指挥大厅的数字大屏上,多个数据实时流转,清晰反映出全区“住改仓”安全监管的动态图景。
渝中区高层建筑多、商业经营活动频繁。近年来,“住改仓”规模虽呈萎缩趋势,但总量仍不少,需重点监管。为此,渝中区创新开发“住改仓”安全监管一件事应用,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一码”纳管体系、AI算法全天候24小时风险监测、隐患“红黄码”精准管控等举措,为“住改非”安全监管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路径。
“一码”串起全链条
监管全程不脱节
“住改仓”,简单来说,就是指将住宅或其特定部分用于货物存储的行为。
近日,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重庆市渝中区“住改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用于经营的住改仓,建筑、房屋结构、消防、水电气等应当符合相关规定,同时征得有利害关系的业主一致同意。另外,还要求经营者通过“住改仓”安全监管一件事应用申请报备。
“未经报备的‘住改仓’,如同悬在身边的利剑,随时可能触发安全风险。”渝中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协调科科长廖飞分享了一个案例:某地一小区业主私自将住宅改为仓库,堆放各类皮革制品。由于通风简陋,皮革散发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不断积聚,某天仓库内老式灯具故障产生电火花,瞬间点燃可燃气体,浓烟迅速弥漫整栋楼,居民被刺鼻气味呛醒后惊慌失措。消防部门紧急疏散居民,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救援和环境处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严重影响周边生活秩序。
“‘住改仓’安全监管一件事,绝非仅用于经营者的线上申请报备。”廖飞进一步介绍,该应用构建了智慧化监管网络,可实现“住改仓”经营活动全生命周期监管:经营者通过该应用提交申请并经线下复核批准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专属“场所码”,经营信息、储存物品、结构面积等核心数据一键可查;监管人员扫描“场所码”,能随时掌握巡查记录、整改情况等全流程信息,并对“疑似-申请准入-已纳管-退出登记-改建申请-改建验收”各环节动态进行监管,真正实现“一码统揽、全程可控”。
24小时“智守”
隐患苗头早捕捉
走进渝中区应急管理局指挥大厅,数字大屏上的画面让人眼前一亮:纳入监管的1005处“住改仓”的分布情况、实时监控画面、感知设备在线率、风险管控效率等关键数据实时跳动,构建起一道全天候不打烊的安全“电子防线”。
“每一个‘住改仓’场所都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廖飞介绍,为有效破解“住改仓”分布散、数量多、监管难等问题,渝中区为所有纳入监管的“住改仓”配备感知设备,新增2948个烟感探测器、1195路高清摄像头,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同时,专门配置人和货物混居、烟火识别两类AI算法,实现对安全风险的24小时动态监测。
前段时间的一天凌晨,陕西路街道一“住改仓”场所内,烟感设备敏锐捕捉到烟雾信号后立即自动告警。警报信息同步至渝中区应急管理局指挥大厅和三级治理中心,工作人员迅速联系经营者完成隐患处置,守住了安全底线。
“以前全靠监管人员分片巡查,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出现监管盲区。现在,有了数字化手段,处置速度比以前快了不止一倍,极大提升了风险防控效率。”廖飞表示。
据介绍,该应用依托物联感知、线下巡查、举报投诉等多元渠道,并通过三级治理中心实现市、区、镇街联动,自3月上线试运行以来,“住改仓”安全风险告警数环比下降30%,数字化监测的实战效能持续显现。
“红黄”双码划底线
精准管控有温度
在全流程“一码”监管和全天候智能监测的基础之上,渝中区还梳理出“住改仓”主要安全风险类型,按照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管控。
“我们通过过往案例和日常监管数据,总结出主要安全风险7类36种,对重大风险动态上升为隐患,并实施‘红黄码’管控。”廖飞介绍,首次发现违规行为且情节较轻、未构成重大安全隐患的,赋予黄码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要求和完成时限;经营者逾期未完成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将升级为红码;红码状态下仍拒不整改的,将依法采取强制停止经营、清理货物、限期恢复住宅用途等措施,并在应用系统中下线。
这种“阶梯式”管控模式,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给了经营者整改纠错的空间。截至目前,渝中区4处“住改仓”场所被赋黄码、赋红码数为0。
为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渝中区还建立了“住改仓”监管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办结率、处置及时率等核心指标,动态生成行业监管与属地监管效能评价报告,形成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全流程回溯、监管效能全过程分析报告,自动生成月度监管复盘报告和整改措施建议,为优化监管效率提供数据支撑。
渝中区将持续强化AI算法开发与植入,以“住改仓”监管应用为基础,逐步拓展形成“住改非”系列监管解决方案,让安全监管更精准高效,为城市筑牢坚实安全屏障。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